张博树:历史转折关头需要政治家的大气魄--也谈温家宝政改讲话
(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9月21日 转载)
来源:参与 作者:张博树
(参与2010年9月21日讯): (博讯 boxun.com)
温家宝总理的政改讲话,在民间引起重大反响。我个人已经先后参加过两次民间组织的研讨会,一次是在告别谢韬老的当天中午,参加者多为体制内知识分子;一次就在几天前,参加者以民间反对派人士居多。众多“异议分子”在有关机构密切关注、暗中监视下“学习”党国领导人讲话,在后极权时代的中国是并不常见的政治景观。这说明了中国政治反对运动的成熟。
我们这个国家,体制顽症,病入膏肓,已经掉头一半的这艘大船必须完成另一半掉头,早已是体制内外的共识,只不过有的说出来了,有的不敢说或不愿说而已。温家宝说出来一部分,比如“不进行政改,就是死路一条”。很好。值得欢迎。
当然,改革不仅要说,而且要做。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尤其需要政治家拿出行动来,具有大气魄。
大气魄要以对大历史、大时代、大趋势的认知为前提。当年的赵紫阳在邓的高压下仍坚持社会协商对话的主张,拒绝用武力对付学生和市民,宁可总书记不做,也不能留下历史骂名,已经很了不起。但紫阳毕竟没有能像叶利钦那样爬上坦克振臂高呼,号召军队与民众站在一起,除了避免流血的考虑以外,恐怕还有认知不到位的因素(1989年的赵紫阳,在认知上还没有和党国体制决裂,实现这样的决裂,是软禁数年之后的事情)。
今天则已全然不同。这个体制的毒瘤已经遍布党国躯体,身处权力中枢的温家宝对此当有更深的体会。可以说,体认到继续一党专政绝无出路可言,在今天已经用不着多高的智商。独立民间力量早已完成这个认知过渡,并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体制内的当权人士凡稍存良知者,我相信也多少看清了这个大势。近年来,温总理每每发表赞成普世价值的言论,我不认为这些言论都是在“作秀”,而有真实的认知成份在内(当然,温家宝也说了不少官话、套话,这在中国现存制度语境内并不奇怪)。
中国政治转型的阻碍,更多地来自不法利益,来自权贵势力的可怜的坚守。打破这种坚守,需要民间力量的壮大,也需要权力内部的分化,分化出开明的力量,健康的力量,共同摧垮专制的最后一道堤坝。
历史转折,需要大气魄。需要什么大气魄?“扭转乾坤”?可能言过了。中国已经“扭”了一半,还有一半,继续努力、因势利导、摧枯拉朽而已。但毕竟这是更难的一半,所以仍然需要大气魄。
独立民间力量自然会按照自己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但人们也欢迎体制内出现更多的明白人,出现更多的反叛者。
有鉴于此,不妨借这篇短文向温总进一言:看得出来,您有生命感、历史感,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时间的无多。再勇敢些!既联合自己的同志,也深入民间,那里有无数志士仁人在思考同样的问题,那里有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宪政建设的各种方案。努力,失败亦荣;不努力,则与历史擦肩而过,甚至落下“影帝”的笑柄。人生百年,荣辱往往系于一念。望深思之!
(2010年9月21日,北京)
参与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canyu.org)
(博讯记者:蔡楚)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张博树:怀念谢韬老 张博树:厚泽先生留给中国的精神财富 专访刘建永:张博树被“调离”令社科院蒙羞 张博树状告社科院哲学所仍未立案 张博树:我为什么要申请应聘社科院“研究员”--就社科院改革再致哲学所领导信 张博树:请拯救我们的良知--就本人08年年终考核“不称职”致哲学所领导信 张博树关于社科院哲学所“限期调离决定”的声明 宪政学家张博树因文章提到“六四”而18年不给评职称 张博树:禁书之举,早该休矣! 毛泽东是真诚的共产党人吗?——与张博树先生商榷/刘放 张博树: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软实力”? 张博树:纪念耀邦,推进转型——论中共党内民主派的历史角色 张博树:可贵的公民精神 张博树:《零八宪章》是高度建设性的文件 张博树:权力语境内认知逻辑和利益逻辑的双重嬗变--也谈改革开放30年 张博树:就瓮安事件质问《新华网》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性思维/张博树 西藏问题的根本出路/张博树 张博树:用公民教育取代党化教育 张博树:推进新闻制度改革,落实中国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中国宪政改革可行性研究报告/张博树 张博树:漫漫自由路——台湾民主化和俄罗斯及东欧的民主转型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