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弥漫“国父恐”——孙中山孙女推广“国父论”令中共恐惧孙中山成为“新中国之父”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0月05日 转载)
来源:《争鸣》 作者:朱健国
最新禁词是“国父” (博讯 boxun.com)
怪象频频的大陆今年又现一匪夷所思:一方面全国耗资近千亿(仅武汉就投入200亿),大肆筹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面又禁止新闻报道中出现辛亥革命产生了国父,全国对“国父”草木皆兵,弥漫“国父恐”——其导火线是孙中山孙女于2005年开始在大陆实施的“捐赠百座中山铜像”。
2011年9月14日,孙中山三孙女孙穗芳以76岁高龄在河南焦作市博爱县举行“捐赠第60座孙中山铜像”仪式,新华社再发消息解释:“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孙中山的爱国革命精神,孙穗芳女士个人出资铸造了100座中山先生铜像,选择全世界的大中小学进行捐赠。”
明眼人质疑,新华社此消息故意隐瞒捐赠百座孙中山铜像的真意是要在大陆推广“国父论”—— “百座孙中山铜像”上,其主题词是“国父孙中山先生”—— 孙穗芳意在让大陆人确认,孙中山并非只是中华民国(台湾)的国父,更是大陆“新中国之父”。
中南海对此心知肚明,但碍于孙中山的威望,为了利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加速统战台湾的现实企图,不便断然拒绝孙穗芳,只好以折衷方式变通处理——让孙穗芳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进行“捐赠”,禁止孙中山铜像进京——即使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于炼(《辛亥革命》电影的编剧、总策划)上交正式提案,要求让孙中山先生铜像耸立于人民大会堂前,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留中不发,置之不理。同时对内密令——新闻报道中禁止使用“国父”一词,统一以“传承孙中山的爱国革命精神”含而糊之。比如,5月26日,孙穗芳到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捐赠第43尊孙中山铜像仪式,当地一媒体报道时出现了“国父”一词,并将铜像上“国父孙中山先生”以醒目照片刊登,结果受到中宣部的严厉追究,并株连相关学校和政府部门。
有中共左派说,孙穗芳捐赠的百座孙中山铜像,不仅主题词有“国父”,而且座基上下还有醒目的“忠孝仁爱信礼和”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与马列主义相悖的儒学。放行孙穗芳捐赠百座孙中山铜像,实为替国民党做宣传,给大陆人洗脑,为国民党重主大陆造势。孙中山孙女推广“国父论”,是让中共于十面埋伏中听四面楚歌。怀疑“孙穗芳女士个人出资铸造了100座中山先生铜像”,实为国民党出资——孙穗芳是代表国民党的说客。
武汉证明孙中山为“新中国之父”
然而,“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确让大陆百姓怀念民国。不仅出现了“民国中小学语文再版畅销热”,还有陈丹青等许多知识分子大力推广“民国范儿”,更有许多平民百姓受孙中山孙女推广“国父论”启发,希望两岸在民国的旗帜下统一。比如,许多武汉人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恳望尊奉孙中山为“新中国之父”—— 孙中山莅汉五天的历史表明,孙中山不仅是众望所归的 “民国之父”,更堪称“新中国之父”——孙中山的“国父”内涵,始于民国,覆盖“新中国”。
武汉一百零四岁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的回忆表明,最早计划建设“新中国”政治经济格局者,并非毛泽东和中共,而是1912年4月“薄游武汉”五天的孙中山。
喻育之记得,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后,于4月9日来到武汉,与江城军民探讨“建设新中国”五天。当日上午一抵达武昌 “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今阅马场红楼),孙中山就对副总统黎元洪说:“此次解职游鄂,慰劳首义同志军民,勖勉精诚团结,共同建设新中国”。可以说,这是自周代出现“中国”一词三千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新中国”之构想。如果说,梁启超1902年以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首次提出以“新中国”“新民”文化观,孙中山的“建设新中国”,则是首次实施设计“新中国”的政治架构与经济规划。
孙中山为何要在武汉首提“建设新中国”?或因选都——“至于建都南京、武昌,皆有同等价值”—— 而突生灵感?或因“武昌首义之功”让他相信,与他一样性急情燥爱融会东西文化、南北风情的武汉人,最适合为“建设新中国”的先锋?或因距武汉不远的神秘三峡,让其想到,以“三峡工程”水力发电引导“新中国”经济能源发展?
孙这些 “武汉思绪”,1918年写入《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实业计划》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后来为毛泽东全面继承实施——1949年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政协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对孙中山1922年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国共共生”理念的昙花再现;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写下 “高峡出平湖”之“新中国”蓝图,让武汉长江上“一桥飞架南北”,是抄袭孙中山“建设新中国”中的“新武汉规划“——1912年4月10日孙在武昌奥略楼前对百姓构想“新中国”的“新武汉”是:“汉口为商业区,汉阳为工业区,武昌为政治文化区。应在江上建筑大桥,或凿隧道,联络武汉。”99年后的今日武汉,不但江飞四桥,且有一过江隧道。可以说,1949年中共建设的“新中国”,无论是政治上的“党天下”,还是经济上的“大跃进”,多来源于孙中山“建设新中国”之方略。即使是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十年文革,也来自孙中山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而加强的党魁独裁意志。
1912年1月1日,孙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特申以“军政、训政、宪政”治国,强调 “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这些都在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得到青出于蓝的落实,大陆至今停留在军政与训政阶段。
认孙为父胜于认马列为父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认定,中共是苏共的翻板,马列是中共之父。其实,深入研究,中共的成长道路更接近孙中山。孙中山孙女推广孙中山为“新中国之父”,颇有道理。
孙中山从1905年在日本支持下组建同盟会(后扩建为国民党),其根本方法是“孙三条”:一是投靠外国,借助日本等外国势力发动“齐国革命”(春秋时齐国人借助秦国支持造反政变);二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恐怖、暴力、谎言无所不用(孙中山实为百年前的本·拉登);三是党国一体。历史证明,中共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无论是依靠苏俄建党后同意割让外蒙,厉行一党执政阶级斗争“万能政府”之推行,还是一党专政升级为党魁专政,从阶级恐怖、全民恐怖扩展为党内恐怖,皆出于孙中山“永奠邦基”。
今日中共禁谈“国父”,可能是害怕台湾以民国统一新中国,却不知,如认孙中山为新中国国父,也可便利大陆统一台湾。而坚持认马列为父,却永远不难让台湾皈依。所以中共若“视思明”,不妨“将计就计”,借助孙中山孙女推广“国父论”,明确宣布孙中山为新中国国父——可仿国民党1940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由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作出决议,尊奉“民主先行者孙中山为新中国国父”——此举可将孙中山从民国抢回到新中国。
如是化“国父恐”为“国父乐”,既可表达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诚意,又可借鉴学界对孙中山思想弊端的研究,力促中共放弃党天下,与民共和,一目了然地找到改革两岸政治制度的病灶和融合路径。由此真正促进海峡两岸加速走向大一统。
海峡两岸共尊孙中山为国父,比共尊黄帝为先祖要切实得多,更胜于认马列为父。
2011年 9月18日于深圳 早叫庐
(《争鸣》2011年10月号)
(博讯 boxun.com) 3755891115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