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白皮书强调成绩 政策难以扭转环境恶化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11月24日 转载)
自由亚洲电台2011-11-23报导
(博讯 boxun.com)
中国政府日前发布2011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以及在国际谈判中的立场,强调要继发展核能源,并宣称,中国在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星期二举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11》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谢振华在会上表示,与2008年10月中国发布的首份白皮书“笼统地应对气候变化”相比较,这次的中国气候变化白皮书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还列举了具体的行动。中国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提出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等约束性指标,还有详细的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现在之所以出现气候变化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因缺乏认识而无约束排放所造成。中国将避免西方国家过去的错误,在增加排放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增速。
对此,旅居德国的环保人士王维洛指出,中国政府为了推卸减排责任,正在想方设法找出各种理由:
“中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中国不承担责任。中国自己说了自己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不愿意受到限制它的经济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道理。为什么要坚持京都协定?因为京都协定里面规定发展中国家不要承担任何责任的。没有具体承担的责任。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到中国政府是有诚意的。准备承担具体减少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的总量。它根本的思路还没有转变。中国绝对的二氧化碳排放一直在增长。中国的气候白皮书上有一点很不好的就是中国的一些科学家确实是,他们是为政治服务还是为什么服务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确实是在玩那种概念上的游戏。 ”
中国国家发改委官员谢振华表示,中国将大力调整当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例如核电,虽然在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各国核电发展计划受到了影响,但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的核电发展将首先考虑安全,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核电。同时,中国还会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水电。在德国的环保学者王维洛认为,基于中国人口密度很大,发展核电存在巨大危险,中国在核能源发展上还是谨慎行事为好:
“在中国人口密度这么大的一个地方,核能应该说风险更大。在考虑到中国的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确实是很危险的一个东西。而且它的经济效益并不存在。如果人们把核能废料最后的储存都计算进去的话,其实是个负数。就说你在国民经济中计算核能挣钱还是赔钱的东西。它最终是赔钱的。只是对核能工业,这些公司来说它是挣钱了。中国搞核能问题是不能大规模的搞核能。第一核能是不安全的,现成的这几个也都存在着核安全的问题。它自己都说,他们能够操作的人都不够。”
中国《经济参考报》日前报道,中国大陆的区域性污染日益严重,每年大城市灰霾天要占近半年。中国政府正在制定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将对控制大气污染的三大源头: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明确界定。但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环保部官员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即便按照中国‘十二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减排,中国城市空气质量也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
有中国网络媒体发表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大量宝贵“国土”损失,并因此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经济”模式。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博讯 boxun.com) 22198132026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