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忠:评学界超男邓正来教授的投机行为
(博讯北京时间2007年6月29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博讯 boxun.com)
开篇申明:“超男”是世纪学堂网客“Wtn”送给邓的绰号;“教授”是吉
林大学违法授予邓的学衔。自朱甘事件至邓收甘为门生以来,邓氏在国内学界名
声大振。年初源于正来学堂、经由多家学术网站转载的《邓正来教授2005年学术
工作一览表》,再度令学界众生刮目相看。近期由邓氏首倡并率领108位学者签
名的《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 》,更使其声望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笔者通过网络搜索邓氏的学术经历后所获得的初步印象:学界“超男”
不过是“译工+书贩+学棍”而已。为了净化当今社会学术风气,清除误人子弟
丑恶现象,很有必要对邓氏的学术投机行为评议一番。
一、花样翻新的学术浮夸
就《邓正来教授2005年学术工作一览表》罗列内容反映出下列问题:
1、掺有水分的主编工作量。第一类“主编书刊6部”,粗略统计共有230余
万字。但是从这6部书刊的出版月份可以推断,相当数量的稿件选编工作完成于
2004年。问题在于:将学术工作与学术成果混为一谈。就“2005年度”学术工作
总结而言,明显掺了水分。
2、在研项目与课题论文分类统计。第二类“学术论文和文章”18篇。其中
在《政法论坛》分期连载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4篇论文和在其他期刊发表的4
篇论文,均属第九类“科研项目”──承担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的阶段性学术成果。依科研统计惯例,应当在科研
课题项下列出在研项目的阶段性学术成果。既然已将该项目阶段性学术成果统统
归到“论文”类别,那么就没必要再单列“在研项目”类别。
3、篡改文题。①《迈向自主的中国书评》,载《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
期;该文原标题《迈向学术批判的中国书评》。②《哈耶克:备受争议的思想
家》,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1月20日第6版;该文原标题《哈耶克与他的自由
主义理论》。邓氏采用如此卑劣手法,无非是想打造个人的“学术”飞船。
二、表里不一的学术规范
邓先生自称是推动学术规范化的先锋。笔者以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
(季刊)为例进行剖析。【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其
间当包括在办刊编辑中尝试确立以学术价值为惟一依归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
例的正规匿名审稿制度。】说的多么动听,再看该刊《评审规则》:【二、本刊
主编负责初审投赐的全部文稿。经主编初审认可的文稿方可进入评审程序。
三、……评审工作按双向匿名方式进行;在贯彻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每篇论文至
少由两位学术编委评审,亦可由主编聘请学术编委会以外的学术专家或知名学者
进行评审。四、负责评审稿件的编委或学者严格根据论文的学术质量提出书面评
审报告……五、稿件最终采用与否由主编根据评审报告、本刊学术论题总体安排
情况及本刊宗旨作最后决定。】(注:【】内文为期刊或邓氏原文,下同)
该刊封页署名主编为“张曙光、邓正来”;刊内“学术委员会”成员前两位
排名为“邓正来、张曙光”。由此推断:邓为实职主编,张为挂名主编。张曙光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他有可能参与经济学领域论文的初审
工作,但绝无可能与年富力强的邓氏并肩初审“投赐的全部文稿”。
质疑之一:“主编负责初审投赐的全部文稿”。这实属于当代版的天方夜谭。
首先,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
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
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主编只可能是其中一门或少数几门学科的专家、学者。
任何大学学报均由相关学科专职或兼职编辑初审文稿,并非由主编直接承担来稿
初审之责。其次,以《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季刊)为例:每期发文30余万字,
全年四期120余万字,再以发文与来稿1∶5比例推算初审文稿量达到600余万字,
仅凭一、两位主编审得过来吗?由此推论,主编本人不通的学科论文、无瑕顾及
的小人物的论文会遭遇丢弃垃圾箱的命运,只有那些主编熟悉的学科论文和少数
关系户的论文才能够顺利通过该刊的“初审”关。
质疑之二:具体评审程序和稿件最终采用均由主编拍板决定。《评审规则》
规定:“每篇论文至少由两位学术编委评审,亦可由主编聘请学术编委会以外的
学术专家或知名学者进行评审”。由此可见,学术编委会或学术委员会(不知是
同一机构还是两个机构)实质上成为聋子耳朵──摆设。该刊实际编审流程为:
文稿初审由主编把关──匿名评审由主编选定──稿件采用由主编决定。结论就
是自始至终主编一人(或两人)说了算。
名为“期刊”实为“论文选集”类图书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季刊),
既没有合法的期刊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也不符合期刊的周期性连续出
版规范。倡导学术和学术期刊规范化的邓氏,与国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TAG:
确实,邓先生的造词能力让人呕吐:判准、基床、宰制、较比、型构、勾连,
不愧是外语系毕业,早年学术营养太差!读了“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生气了几天,
大呼上当受骗!
邓先生的语法结构太乱,读一句需换几口气,学术大师也应注意自己的文
笔,否则,太毒害青年学子!
作者赵玉忠简介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
中国高校科技法学会理事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成员
一、个人简历
1956年出生于太原 汉族
1973年山西临汾郊区插队知青
1975年山西冶金建设公司工人
1982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分配至文化部电影局从事行业规划管理
1989年调入北京电影学院至今从事影视管理和影视法律教学与研究
二、开设课程:
1 影视制片管理
2 影视法律
3 影视行业法规与WTO规则
4 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
5 文化资源利用与市场开发
6 传媒公益权与公民人格权的法律冲突和调整
三、专著教材:
1.《工业企业车间经济核算》(25万字)
知识出版社 1985年6月出版
2.《影视音像业实用法律知识》(34.8万字)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3年4月出版
1994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法律图书三等奖
1994年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
1995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三等奖
3.《文化市场概论》(41.8万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成果
4.《电影制片统计学》(6万字)
5.《电影制片会计学》(12万字)
1990年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
6. 《影视经济合同实务》( 6万字)
四、译著:
1.《电影业经营学》(美)梅耶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0年5月出版
2.《电影电视法入门》(美)赫斯特 迈诺尔著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 1991年10月内部发行
(两书均为 15万字,合作编译并兼统稿)
五、论文:
1.《关于电影经营机制改革的调查》
《电影通讯》 1993年第8期
2.《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缺陷》
《广播影视政策与法制》 1993年第5期
3.《关于“肖像权”的说法》
《中国电影周报》 1994年1月27日
4.《电视剧「幸存者」编剧纠纷简析》
《著作权》 1994年第2期
5.《文艺批评与名誉侵权》
《广播影视政策与法制》 1994年第2期
6.《青影厂为何胜诉—肖像权案评析》
《中国电影周报》 1995年2月2日
7.《论著作权范畴的损害赔偿》
《 95'全国著作权理论研讨会论文选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出版
8.《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制片人制度》
《电影通讯》 1998年第6期
9.《略论诽谤》
《新闻法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9年4月出版
10.《试论精神性人格权》
《影视市场管理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8月出版
1996年获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联合举办《民法通则》实施十周
年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11.《试论公民肖像的保护制度》
《安徽律师》 2000年第6期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