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请媒体关注陕甘及四川非重灾区/张成觉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6月05日 来稿)
张成觉更多文章请看张成觉专栏
今天进入“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25天了,由于昨天适逢“六四”事件19周年,海内外媒体对此次特大地震的报导进一步降温,那也是很自然的事。
(博讯 boxun.com)
然而,对灾区民众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能获得的援助将因此大为减少。因为对当局强有力的监督,会如同昙花一现般此情不再了。
事实上,近期已有迹象表明,当局开始陆续收紧媒体的若干采访报导,例如日本共同社两名记者在都江堰市法庭门外一度被拘留。原因是他们采访当地聚源中学死难学生家长控告豆腐渣工程的法律行动。其后记者获释时,该市政府称由于地震后“社会不安定”,此举是为了“保护”他们。
以“稳定”、“安定”为由压制新闻自由,以往就是大陆的一贯借口。而由地方政府出面,则手法上略有改变。不管怎样,此乃令人担忧的兆头。
不过,随着奥运临近,估计近期内北京暂时不会采取更进一步的钳制措施,媒体采访的大门毕竟在灾区已经敞开了,看来尚不至于一下子关闭。
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更不应后退。继续跟进对地震灾区的报导,不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灾民们的殷切期望。相信所有曾经身临现场的传媒工作者,对此均有深刻感受。
如所周知,大陆国民现时依然存有浓重的“好皇帝”情结。尤其是内陆地区、边远山村的民众,往往希望有一位真龙天子给他们带来好日子。但万岁爷再英明神武,也难免会被奸臣蒙蔽。所以,他们需要有人主持公道,为之申冤或申诉,记者便可发挥此种上达天听的作用。
何况,现代社会记者享有“无冕皇帝”的雅号,其舆论监督作用,或曰“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正是当今大陆小民寄以厚望的。
以上是就此次地震灾区整体而言。倘以迫切性而论,则陕西、甘肃邻近四川的若干县市,以及汶川、北川、青川等重灾区之外的一些县市,或某些偏僻村落,可能尤其需要传媒的特别关注。因为他们在这20多天里,几乎很少得到或根本得不到外来的救援。这从近期网上的报导可知一二。
十几天之前,我曾撰文提到“汶川地震”命名不确,以致靠近都江堰市的震中映秀镇,最初几天反不及汶川县城更受瞩目,北川、青川县更是如此。其后,救援部队陆续到位,这种因错判灾情而致的厚此薄彼的局面,在四川省内有所改观。
可是,同样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甘肃文县,陕西宁强县等边远地域,就依然落在传媒视线之外。估计全国各地和港台、海外捐赠给“四川地震灾区”的钱、物,它们都无缘接收。
所幸胡锦涛主席日前先后专程视察过上述地区,大陆传媒的相关报导随之增加,否则,那就成了“被国民遗忘的角落”了。
几十年前著名的小说《林海雪原》里,有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讲的是上一世纪四十年代,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老林,只要通上火车,林木可以外运,居民生活就有望改善。
如今救灾期间,是“相机一闪,有人捐款”,传媒曝光之后,善长仁翁纷至沓来。海内外慈悲为怀,雪中送炭者大有人在。关键是让其得以知情。
据官方公布,“5.12”大地震除死伤、失踪者外,至少造成500余万人无家可归,受影响的川、陕、甘三省灾民上千万,他们都应该得到相应的救助。为免雨露不均,传媒工作者亟需继续努力,一视同仁地看待其疾苦,如实地反映他们的心声。
这里面除了专职记者外,公民记者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派往灾区的人员,都应承担义务,充当灾民的代言人。
毫无疑问,保障资讯透明,信息灵通,将有力推进救灾的进展。传媒人,加油!
(08-6-6)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人民军队忠于党?”——六四与地震随想/张成觉 灾区煤矿何以罕有伤亡报导?——解开短临预报之谜/张成觉 应急预案急需改革——谈大陆救灾体制的弊端/张成觉 刘小桦为何不能与父母团聚?——再谈“以生命的名义”/张成觉 她不是祥林嫂——有感于孙国芬寻儿/张成觉 是生命凯歌,不是自我中心——两位幸存者的启示/张成觉 以生命的名义要求什么?——看四川抗震救灾文艺晚会有感/张成觉 中共内部的健康力量——从冉广岐说开去/张成觉 交流信息 人命关天——唐山地震“漏报”的思考/张成觉 不宜“借军方监控重建”——再与崔少明先生商榷/张成觉 多难未必兴邦 自强方为首务——谈对灾区学童的心理辅导/张成觉 “非重灾区”、“豆腐渣”及其他——对救灾的几点思考/张成觉 “猫论”指导好得很——“群策群防”“土洋结合”防地震/张成觉 救灾采访不设限是可喜的突破/张成觉 信任之余 毋忘监督——谈港人对北京当局态度的变化/张成觉 北京当局应给灾民一个“说法”——汶川地震预报与震级的疑问/张成觉 就是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驳孙力舟似是而非的谬论(地震预报争论)/张成觉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写在全国哀悼日/张成觉 中环广场不在中环——汶川地震命名有误/张成觉 主张“缓建三峡工程”的反对派——访地理学家王维洛博士/张成觉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