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评论] 页面有问题?请点击打印板-》打印版 [推荐此文给朋友] |
話說人類文明有三次里程碑,即:太王舍國、佛陀舍家、基督舍身。《史記》記載:“周道之興,始國于豳。。。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民皆歌乐之,颂其德。。追尊古公为太王”“,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匄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 白話而言,華人的文明起源于周太王,因為只有舍讓才是文明,軍事攻伐與經濟發展則都是出于貪婪的野蠻。周族神話之“后稷”,是農業的始祖母,“公劉”是工業的祖師爺,“公劉”的兒子叫做“慶節”,因為他創造了養豬業,建立了一個很大的山間養豬場叫做“豳”,圍著養豬場的圍墻叫做“國”,因為可以定期殺豬吃肉了,才能定期的慶祝節日,他是農業節慶的創始者。再傳八代,就是姬亶,因為他是建筑之神,創造了一種建筑叫做“亶”,字形是上面住人叫做“安”,下面養豬叫做“家”。姬亶在當時被稱為“亶父”,孫子姬昌稱他為“古公”,重孫子姬發稱他為“太王”。 姬亶率領周部族養豬建房,引起游牧部族的眼紅。姬亶起初給他們一些財物,后來面臨他們的武力進攻時則主動“舍國”越山流亡,因為不忍心犧牲屬民的性命來保全自己的國君地位。但是屬民們感念他不愛江山愛人命的恩德,又都流亡來追隨他。鄰邦聽說了,都來尊奉他。他的三兒子季歷生的孫子從小就是個靈童,即后來的周文王。他的大兒子太伯知道老爺子想把王位傳給老三,就主動的舍讓了儲君之位,假借率兵去為商朝征討“淮夷”,流亡到了江南的丹丘(丹徒山、京峴山),丹丘之南叫做丹陽。太伯隨入丹陽土著的風俗,身上刺了虎紋,還剃了禿頭,沒有頭髮就不能帶上王冠了。他自稱“匄吳”,“匄Gai”的就是流亡討飯的乞丐,字形現在變為“勾”或“丐”;“吳”的字形為扭頭的白老虎,字形現在變為“虎”或“虞”。 太伯沒有攻伐掠奪江越的荊蠻土著,而是向他們乞討以求活命,所以“荊蠻義之”,擁戴他為吳王。太伯之名又寫作“泰伯”,終身未婚,老了進入茅山修道,讓位給他的二弟仲雍,所以仲雍之名又被稱為“虞仲”。 十九世后的吳王壽夢,想要傳位給最為賢能的四兒子姬札,但是姬札堅決多次的避讓王位,被侄子們尊稱為“季子”意思是“四叔”“四先生”。最后是季子的侄子姬光奪位當了吳王,就是闔閭,闔閭的兒子夫差就亡國了。季子曾經去北方游歷講道,被北方人尊稱為“老子”意思是“老先生”,因為孔子五十歲相魯的時候,他已經八十二歲了。他在歸入茅山修道之前,總結講述了從太王到夫差的興亡教訓“德道”,被當事人記錄下來,就是道學圣經“老子”,又被后人稱為“道德經”。即,老子是太王的二十一孫。屈原《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說的就是從太伯到老子的羽化成仙。 回說太王,因為太王的長子太伯一系傳下了“道德經”,三子季歷一系傳下了“周易經”,所以太王被尊為道學始祖。太王比佛陀早了五百年,即佛家所說的“上古燃燈佛”。基督則比佛陀晚五百年,即佛家預言的“將來彌勒佛”。周太王流亡,吳太伯流亡,佛陀流亡,基督流亡,哪個哲人不流亡?東吳名宿顧炎武流亡二十五年,終于總結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反對獨治,力主眾治”。即,想要避免亡國的命運,每個匹夫都有責任反對獨裁,參與民主。不幸的是,后人不聽,于是有清朝流亡回滿洲和中華民國流亡去臺灣。 說了這么多,跟馮正虎有什么關系呢?想想吳太伯,貴為統兵的大太子,軍事家政治家,可謂大老虎,為何甘愿流亡去當乞丐呢?“匄吳”譯成現代話就是“丐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丐虎”就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精髓:要把“國家政權”這只“大老虎”,關入籠子里,不能讓他作威作福隨意吃人。 魏京生道長曾說“民主--第五個現代化”,其實是“第一個現代化”,即有了現代政治文明的“政治現代化”才叫現代化,否則局限于追求器物的永遠只能是“近代化”。 當我聽說上海灘上的著名的大老虎馮正虎先生被國家政權關在國外,多次飛行往返,無計可施,終于在日本東京的飛機場的過道上當了乞丐,我就幸災樂禍地恭喜他說:“感謝老天爺,終于讓你當上了‘丐虎’!” 為什么要幸災樂禍呢?因為“反者道之動”,因為這是一個吉祥的預兆,預示著“丐虎”的方向即將顛覆了,即,從馮正虎被國家政權弄成了“丐虎”開始,終將顛覆為馮正虎及其道友們將把“國家政權”弄成“丐虎”。那么,一切想要奪取國家政權的政客們,都要首先老老實實的充當“丐虎”--還有比這更好的好事嗎? 當然,萬事開頭難。 草于2009.12.05 注:“茅山道”名下文稿均存于《獨立評論》網站的《茅山道文集》,并委托博訊記者草蝦先生作為獨家代理,首發于博訊網站。 _(博讯记者:草虾)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
|
|
联系我们 博讯是畅所欲言的场所、所有文章均不一定代表博讯立场 声明:博讯由编辑、义务留学生、学者维护,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另外,欢迎其他媒体 转载博讯文章,为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所承担风险,尊重博讯广大义务人士的奉献,请转载时注明来源和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