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旱是伪环保破坏生态环境的必然结果/水博 请看博讯热点:环境破坏与污染
(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3月04日 转载)
根据2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报道:受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云南省今年的降水异乎寻常地少,气温异乎寻常地高。截至目前,旱灾已造成全省小麦、大麦、豆类等秋冬播农作物三千多万亩受灾,占已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多,绝收八百多万亩;有490万人、334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林地受灾面积达4300多万亩;干旱已造成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近65亿元。一些绝收农户一年的辛苦劳作,已经被干旱化为无情的泡影。
根据气象统计资料,由于气候异常今年云南全省的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了30%到60%,打破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平均降水量的最少记录。专家认为,除了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异常,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突出。 (博讯 boxun.com)
根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人们生活现代化以后,人均消耗的生活用水将增加25到30倍,按照这个标准估算,加上人口膨胀因素,全球仅生活用水资源一项,就比工业化以前大大增加。如果再加上工农业生产增加的用水,现代化社会的水资源需求增长的数字更是大得惊人。目前,淡水水资源不足,已经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说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从温饱向小康的迈进,水资源的需求量必定会急剧的上涨,淡水资源不足将是未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国南方普遍遭遇到的特大干旱,也许仅仅是一个未来社会水资源危机的开始。
自从解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投资不足的严重制约。在短缺经济时代,为了缓解电力紧缺,我国江河开发的目的,大多以防洪和发电为主,很少专门强调如何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这一因素。加之我国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因此以往我国的江河开发项目,往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喜欢建设水库库容较小,的调节性能较差的径流式水电站。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能力迅速提高,江河开发摆脱了投资不足的制约,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之后,代表国家投资的几大电力集团纷纷加速水电开发,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跑马圈水”争相开发江河水资源的大好局面。但是,这些伴随着现代化出现的社会进步,却被经常国内外一些极端环保主义误导公众、欺骗政府的谣言所阻碍。一些重要的水电工程经常会被捕风捉影谎言的无限期搁置。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求。
早在几年之前,云南省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省政府计划多年的“滇中调水”方案,却因为虎跳峡龙头水库建设的争议而被无限期的推迟。云南全省民众强烈呼吁多年的怒江水电开发,也因为一些极端环保的谣言而被毫无理由的搁置。以至于守着年径流量远远超过我国黄河的怒江,至今我们的云南省几乎连一点怒江水都难以用上。当年正是因为某些人听信了极端环保主义者妖魔化水电的谗言,不肯未雨绸缪的建设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解决云南的水资源问题,如今遭遇大旱只能“无雨愁谋”的干着急了。如果几年前规划的“滇中调水”和怒江水电开发能够如期实施,也许今年的云南(特别是昆明和宝山等)地区的严重干旱,恐怕根本就构不成什么威胁。
面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建设大型水库把尽可能多的洪水保存下来,变成在旱季的水资源是目前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普遍做法。在当前人类文明的技术水平下,同时解决(洪涝)水多和水少(干旱)这个水资源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要修建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变水害为水利。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各国人均水库库容与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紧密相关。全球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都已经证明:没有必要的水库、水电站建设,就不可能支撑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科学的水坝、水库、水电站建设,是我们这个现代化社会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之一。
经历了云南的特大干旱,但愿我们能痛定思病,尽快认识到:在气候异常变化和社会现代化导致水资源需求急剧上升的今天,我们还想靠天吃饭的旧观念必须要有所改变了。现在亡羊补牢,可能还不算太晚。为了防止今后我们现代化社会的生态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继续遭受洪水和特大干旱的严重伤害,我们必须要摒弃那些让河流自由流淌和水坝建设一定会破坏生态环境的极端环保观念。科学的建设必要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像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实实在在的通过蓄水、调水解决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尽快把今天“无雨愁谋”的被动救灾,变为明天“未雨筹谋”的发展。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生态福利难敌企业利益和政府税收/陈潭(图) 乡村文化生态恶化/黄波 正视城市的生态困境/赵炳时 “中国速度”的生态赤字/张玉林 生态社会主义/陈学明 “城市化”:不人性、非生态、无安全/张秋舫 草原生态危机的反思 中国生态环境已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岳庆平 反腐败,中国固有黑洞?——评广东省纪委“直管”的国家环境生态建树利弊/巩胜利 阶级政治视野与环境生态问题的再认识/周展安 四川地震与中国的生态文明/李义天 北京“摊大饼”有违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王如松 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张晓琴 环境的生态恢复需要大手笔/刘平平 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灾难/周小川 严家伟:从"鞋袭击"看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生态 生态及环境安全是严峻挑战/程一叶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很强/刘文海 少数大城市过度扩张导致生态危机/陈进伟 烟草局长情色日记,研究官场生态第一手资料?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云中雪 2009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负面事件评出 塔里木河生态环境急退化 森林缺乏导致中国六大生态危机 物种调查警示重庆生态危机 《科学》:必须高度警惕中国的生态危机 曹清尧:森林缺乏导致中国六大生态危机 必须高度警惕中国的生态危机 中国一月内曝5起官员自杀事件 民众关注官场生态(图) 全国专家支招鄱阳湖生态保护 毕研韬:生态恶化与另类表达 成都关闭所有煤矿 建设生态旅游项目 占地35.4公顷,吉宝天津生态城动工 武汉城市圈投资5000余亿 打造中国首个生态城市群 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打捞公司年入百万(图) 三峡蓄水酿生态灾难:投120亿治理情况未见改善 敦煌压减耕地4万多亩节水保生态 山西出台生态补偿机制 水质改善最高可获500万 从西安田宝兰案管窥中国的司法生态/李中柱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