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追尾后,请看新华社在人民的悲痛面前如何表演?/平民帮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7月26日 来稿)
在新华社今日版面上,看不见温州铁路大人祸夺走人的生命给人民带来的巨大悲痛,看不见对造成惨祸有关人员的追查和谴责,看不到对灾难原因的调查和分析,看到的是一个一个先进典型好人好事,仿佛这不是一场灾难,而是一场雷锋秀。这个庞大的宣传机构,如今连起码的让中国人了解真相的权利都不顾,连对死者起码的尊重,对中国人起码的感情的尊重都没有。其无耻程度,恐怕只有在六四大屠杀以后的中共媒体的表演可以相比。这样的职业操守,这样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水准,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这个人面兽心,寡廉鲜耻的怪物?
附:请看今日最寡廉鲜耻的报道 (博讯 boxun.com)
新华网福州7月26日电(记者刘旸、郭圻)“假设动车按照正常的速度行驶,根据测算,潘一恒若晚1至2秒制动,就可能导致多一节车厢出轨。”福州机务段动车车间主任,“7·23”动车事故中D301次列车殉职司机潘一恒的同事郑振治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23日晚甬温线发生的动车追尾事故中殉职的司机潘一恒,千钧一发之际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履行一个火车司机的责任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潘一恒的同事们表示,潘一恒在危难时刻作出的选择体现出他崇高的职业素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铁路战线的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
潘一恒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他紧紧握住的闸把穿透了自己的胸膛。虽然他的牺牲没能完全制止悲剧的发生,但瞬间的光辉照在了那些幸存者的身上。
据郑振治介绍,潘一恒2009年6月取得动车组驾驶证,同年10月走上动车组司机岗位,是动车组技师。发生事故牺牲前,他安全驾驶动车238262公里,从事机车乘务工作18年从未发生任何行车事故。
郑振治说,潘一恒为人低调、乐观,业务上虚心进步,细致负责。交接班的时候非常严谨,出车前、交车前都要严格地检查,确保零故障。“潘一恒不仅理论过硬,而且实际操作考试成绩也非常出色。这次事故中,他在关键时刻能做出坚守岗位,牺牲自我的选择和他多年形成的职业素养以及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7·23甬温线事故:村民和鞋厂工人成救援第一批力量
·7·23动车事故救援:不放过每一寸有生命气息的角落
·记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救援现场的2400多名民警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92217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