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宪政 /范一平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7月29日 来稿)
一平更多文章请看一平专栏
作者:范一平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经济转型是政治转型的动因和引擎。从高效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向民生公平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这种经济转型,可能会推动中国政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向“注重民生公平”的政治转型,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因此,可以期待中国能够走出一条以经济的公平化转型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改革发展道路。也可以说,这就是走向中国特色民主共和宪政的渐进发展道路。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执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现在的“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转型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发展过程。具体地说,这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权政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再到“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的发展和转型。(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权政治形态。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总纲,也是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形态。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决定国家政权的归属,以谋求人民当家作主和政治解放。(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形态。当政权归属人民的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通过经济政治谋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经济解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由此实现了中国政治形态的大转折。于是,邓小平在1979年两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认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63页)具体地说,“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94页)(3)“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形态。从政治的利益本质来看,国家以民生利益为本,这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行使了财富创造职能之后,必定还要履行财富的分配职能。因此,政治社会化或走向“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坚持民生政治,就是谋求人民社会解放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必然。
从“克强经济政治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仅仅高效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向注重民生公平的经济模式,在政治价值功能上,就表现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效率政治,转向“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公平政治的发展和转型。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中国走向宪政的可能性和前景。
简而言之,通过经济公平转型推动政治民主转型并走向宪政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由于通过转型升级所要实现的中国新经济模式,就是民生导向;注重公平;下放和限制政府权力;更多发挥市场作用;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府等的新经济模式。而人类共同的宪政梦想,又主要包括善政、驭权、法治、良宪和人本这五个政治理想追求(详见刘俊祥著《人类的宪政梦想--善政、驭权、法治、良宪和人本》一文,共识网载)。根据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传动机制,民生导向和注重公平,有助于推动政治的人本化和民主化;下放和限制政府权力以及更多发挥市场作用,有助于实现驾驭权力的良善政治;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府,有助于推进法治政治和良宪政治建设。综合起来,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公平转型有助于推动政治的民主转型。而且,一旦通过政治的民主转型,促使中国走向政治人本化、民主化、限权化、公平化和法治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的宪政文明,也就走上正轨了。
总之,如果愿意承认中国特色的宪政之路,可以通过经济的公平转型推动政治的民主转型并渐进地走向民主共和宪政,那么,就可以说,中国就正处于“宪政进行时”。进而言之,如果不是空想中国宪政文明的到来,那么,政治学者也应该关注“克强经济政治学”和中国经济的公平转型,并助推中国政治的民主转型,从而,渐进地走向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宪政。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019192052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