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经济困境需从释放民间活力入手/莫佳庆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稿)
作者:莫佳庆
人均收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大而不强,法治基础仍然很脆弱,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另外,中国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依赖,也已经达到了难以持续的程度。
虽然目前大家很关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问题,但是应该意识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仍然是可持续的、较高的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增长恰恰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供给的问题,不是一个需求的问题,它所处的大环境是不成熟体制的转型问题,不是成熟体制的调整问题。所以,还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要调整,主旋律仍然是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市场作用。
社会发展的力量源自于社会求生存、求发展的竞争,是实际的竞争机制汇集了众多竞争者的力量,而不是来自于管理。对经济而言,如何聚集并释放民间的力量,就成了发展模式优劣的主要标志!这一问题成了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危机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民间的经济活力的释放呢?
第一,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解放生产力。只有市场化的改革,打破垄断,全面放开市场准入,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才有可能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让企业家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刺激投资的话,主要应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而不是刺激国有企业的无效率投资。
第二,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国的汇率的改革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就准备开始,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改革变得过分谨慎,认为外汇储备拿在手里就安全,不敢继续前进,一拖就是十几年。现在看来,过多的外汇储备和过少的外汇储备一样有害。
第三,国家财富向国民转让。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的(wealthofnation),而不是研究国家财富的(wealthofstate)。中国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就是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国民手里。可以利用这次危机推动国家财富向国民财富转移,从而推动社会消费。
总体来说,为了更好释放民间活力,就要突破制度障碍问题,包括如何实现企业资源重整!
企业自身也要进行调整,或破或卖全是市场的事。这样的话,危机反而为产业整合提供了契机,有利于打造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显然,这次危机后,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没有核心能力,这次危机逃过去,下次还会出问题。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国外一些大企业,OEM不是直接交给中国企业,而是通过中间商转包。为什么?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太差,交给它制造的东西没有办法监控。如果中国的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了,人家就会更信任,很多单子就会直接交给中国人去做。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但是关系到核心竞争力。当然,最终还是要有自主品牌。这次危机当中凡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遇到的困难就比没有品牌完全OEM的企业要小。这也是一个教训。
中国是拥有太多后发性资源的国家,将这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形成后发优势!中国的经济潜力也还没充分释放出来,不过这需要国民的努力,需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方向的改革!改革优化体制能带来新的资源组合、形成新机制、聚集新力量,从而实现结构上的新效率!
(作者系经纬智库理事)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71919022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