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为啥“爱”上访?信访的“问题包袱”应该“压”给谁?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4月28日 转载)
应该承认,时下各地百姓上访的很多。多得简直令上级首长“头痛”的地步。况且还有很多地方群众集体上访,三个一拨,十个一伙,几十人上百人的队伍也不新鲜了。上访成瘾的专业村,专业组,专业户都有。有的还成为了上访的钉子户,一访就是几年,一年就是几趟。大有不把当官的告倒绝不罢休之势。有报道说,国家信访局的大门口,每天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这里,就要提出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的百姓为啥“爱”上访呢?总结一下,似乎有以下几点。
第一,到法院告状太难。费时间,费金钱,还要费口舌。一拖就是几年的案子比比皆是。而信访就不同了,只要把“状子”写好,把问题讲明白,把合法的权益说清楚。递上去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大不了是个“等”的问题,是个被“踢皮球”的问题。与打官司相比优势明显。
第二,是对上级政府的极大信任。他们以为:地方无明日,海内有青天!地方不给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到了上头就好办了。因此,对上级机关抱有极大的期待,对“青天大老爷”抱有极大的幻想。
第三,大官好见,小鬼难缠。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哲学。小的官吏水平太低,把握政策随心所欲。尤其是那些为所欲为的“土皇上”,与他们就更没道理可讲了。而大官就同了,职位越高的越好说话,权力越大的越没有架子。一旦运气好碰到这样的“包公”,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地方真的解决不了问题。好事他们都抢着去干,负责任的事谁都一推六二五。能推就推,能拖就拖。今天说研究,明天说讨论,到了后天,又让回去“听信”。问题拖上一年半载,上访的就可能没劲了。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第五,有些不需要“信访”的问题也很多。比如邻里纠纷,比如家庭矛盾,再比如一般的经济问题。只要到居委会,或者是本单位的主要领导就可以解决。但是,这里没有专职的信访干部,没有专业的“接待首长”。到他们这里解决社会矛盾就更困难了。不但推和拖,最后还有一个更无奈的情况,那就是“领导不在”。根本就见不到“大官”。没有大官,谁能解决得了“大问题”呢?
第六,如今的关系网厉害,人情网严重。搞不好举报的就是给解决问题的官员,或者是,就是与解决问题官员有关联的人。让被告给原告解决纠纷可能吗?让被告的知己或亲朋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可能吗?企盼猫给耗子发慈悲,就更是白日梦了 。
因此,百姓纷纷越机上访,并不是闲着没事干,也不是吃饱了撑的。更不是生来就有这个“瘾”。他们要忍气吞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很多的盘缠。弄不好还要被“报复”,被“遣返”。或者承受皮肉之苦。或者是家破人亡之灾!
信访的“问题包袱”应该“压”给谁?这是大是大非问题,是执政党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的问题。包袱压在“百姓身上”,就会制定出“禁止越级上访”的政策。结果是堵塞了言路,肯定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积越激烈。反之,就是把“问题包袱”压在基层政府身上。把信访作为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作为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令基层官员有一个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能量”,这才是政府官员的“价值观”。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41926016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