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一年里四提破除部门利益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7月14日 来稿)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政府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他要求参会者要“超越部门利益”,保证“整体工作”顺利实施。
根据公开的信息,这是李克强在担任总理以后一年多时间里第四次直接谈到要破除“部门利益”。第一次是在2013年3月20日,在李克强任职国务院总理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强调,转变职能是新一届政府开局自身要办的第一件大事儿。对于转变职能可能触及到部门的利益,他还说,改革走到今天,势必触及部门利益,我们要舍得先触自己的利益。
在之后几天的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电视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法必须大于权,决不允许权大于法,杜绝部门利益法制化。
去年12月19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工作会议上,李克强针对他人发言中所提出的体制性障碍说,再次提出改革要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和固有格局,抓住关键环节,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
实际上除了这四次直接点出部门利益之外,李克强总理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类似的意见,提出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必须从我做起。
总理为何三翻五次重申要打破部门利益,这是因为在不少领域改革迟迟不动,并非中央没有指明方向,而往往是部门利益在作祟。总理为何一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破除部门利益,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政府和政府部门本身就是利益集团或利益机构。
自从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立以来,习、李在多数场合都强调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就是利益结构的重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各级一盘棋的思想占据党政各个部门的主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政府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正因为如此,深化改革才会阻力重重。
从十八大以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反腐揪出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就有三十多人,厅局级成百上千,厅局级以下的数不胜数。然而这些现象也只是冰山一角,中央大力反腐顺应民心,但却造成了各级部门宁可无所作为,也不推动做事的局面。习、李都是大智慧的人,虽然十八大以来,表面上他们被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被人们当神一样供着,实际上,近些年来,国家各个方面由于利益交错,利益集团之间的争夺,使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们如同坐在火山口一样。尽管他们不断的对外拓展外交、对内反腐,四处调研,要想化解现在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实际却是举步维艰。如何才能改变目前的局面,显然只有一条路,那便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说那该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出路在于政府改制。
三十年前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问题,其背后是经济问题,因此中央决策层提出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改革开放。然而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1994年中央提出了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然而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集权社会,要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中国进入改革的第二个十年以来,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二十多年来,关于体制改革每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每一年的两会,每一届政府领导都是把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但所有的做法都是改改撤撤、合合并并,虽然部门是越改越少,但人却越来越多,体制性的障碍不但没有破除,反而愈加严重。难怪李克强担任总理后仅仅一年多就多次提出要破除部门利益。实际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地设置体制,说破除部门利益就始终就会是一句空话。
对于该如何进行改革,笔者曾经多次提出,要改变目前的权利结构,就必须改变目前的权力结构,要改变权力结构,就必须要改变行政体制结构。目前中国的行政体制是多层级的宝塔型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结构更适合中国古代的状况,不适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多重发展的现代社会。县区的结构太小,数量太多,管理跨度太大,省级的结构太少,权力无法坐实,因此这种县、市、省多层权力结构根本不适应现在的发展。按照目前的行政体制结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矛盾也会集中到中央。层层阻力,再大的力量也难推动。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可以参照美国的区划结构,缩小省级规模,下放权力,只要省一级行政体制的规划合理,权力坐实,责任也才会坐实。中央一级的部门权力就可以大大缩小。并且中央一级不再是权利部门,他们只需关注长远发展和规划。而真正承载权力和发展的是省(州)一级,他们是权力部门,更是责任部门。他们的权力不但会受到从下到上,而且还会受到从上到下的双重或多重推动和监督,那时候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才可以像欧美国家领导人那样,工作是工作,该休假时休假,轻松自如,这样中国的权力结构才会顺畅,部门利益自然破除。
紫城观察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83233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