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鸿:京津冀经济区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9月24日 转载)
陈文鸿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
陈文鸿:京津冀经济区

中央确立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策略。图为天津港集装箱码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京津冀经济区,显然是中央政府正把首都地区的发展战略重新调整和确立。以往的种种提法:如首都圈、京津唐等,一直都没有落实。今次有关的具体政策和战略却似乎在逐步落实。最关键的是中央成立了一个北京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由政治局常委张高丽执掌,政策地位提升至过往西部开发战略的层次。且最近连续开了三次会议,工作步伐加快。
这个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政策方向来自习近平。故此,有说这是习的第一号工程,将会是习任内的主要地区发展战略,会有庞大的政策和资源投入。
习的思想主要从北京出发。作为首都,北京的发展进入瓶颈。人口过大,交通挤塞、空气高度污染,资源不足。不单只这些问题使北京的首都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城市也变成不宜居,对千多二千万的北京居民构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习之意是怎样把北京与天津、河北整合协同发展,超越现时的行政疆界。主要是把北京的城市进行调整。故此,内地有传说,北京以外,会在河北设立副首都,分流北京的功能,减轻北京的负担。但把北京的首都功能分散下放,涉及众多考虑。未必是可以简单地在河北靠近北京地区设立副首都,便可解决。
不过,由于这样的传闻、推测,河北在北京周边的城市,如保定等,在近月便掀起炒楼潮,大多是北京居民闻风而起。
北京的城市问题是规划的错误。三四环以外的环状发展使城市过度扩张,且只是助长汽车交通的扩展,没有平衡交通供求的考虑。结果弄成一个城市结构高度依赖和顺应汽车交通的发展,不停地向外扩张。没有网络,没有城市新的重心。城市就业中心集中于三四环内,外围没有多少就业中心。即使以地铁来作交通接驳,人流压力巨大。随着城市向外扩张,汽车交通与地铁交通都同时陷于上下班高峰期的过度集中而呈现不足。各种环境、经济、社会、生态的问题由此而生。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问题核心,不解决北京的结构问题和规划错误,单只把部分城市功能、首都功能转移在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若在副首都重复北京的错误,只是把北京城市问题扩大及于周边地区。
中央领导小组正就总体规划作出决定,且看内地的专家怎样帮助中央领导小组解决北京的结构性规划问题。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60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