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韩:少林的门票钱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9月28日 转载)
非韩 专栏作家

少林寺的门票纠纷本质上和各地的征地拆迁纠纷是一样的,都是国有产权之下民众没有保障带来的问题。
最近少林寺为了门票的提成款与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闹得沸沸扬扬,少林寺僧人打出横幅在景区维权,并将管委会告上法庭。这已经不是官府与僧争利第一次闹出事了,几年前陕西法门寺也因为商业开发问题闹得关门谢客。
据媒体报道,少林寺与管委会闹上法庭时,双方门票分成的基本依据是一纸民事合同。少林寺不否认管委会对门票收入的控制权,而是把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政策性免票和半价票分成的计算方法上。管委会通过与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公司来运营少林寺的门票收入。然而仔细考察少林寺与当地政府双方在寺院经营收入问题上的长期冲突经过,最根本的冲突来自于政府一直在主导者寺院的经营和收入分配,其中政府诸多决策都违背少林寺僧众的意愿。
少林寺最早开始对外售票的1975年,当时是完全由政府做主,收入也都进了登封财政局账户。经过僧侣们长期向领导层反映情况,198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确定94座寺观要在1984年内移交给佛道教组织和僧道人员管理使用,这里面就包括少林寺,这时少林寺才取得了门票经营权。而少林寺今天的门票收入分配比例也和现任方丈释永信长期向领导层反映情况分不开。双方的争议看似来自商业合同的约定不明,但实质是对寺庙产权的认识不一致。
少林寺方面强调庙产和人事皆应由僧人掌管,而在政府眼中少林寺的土地和房产都为国有。如果从前一个立场出发,门票怎么收、怎么分甚至分不分都是少林寺自己的事;如果从后一个立场出发,政府分多少钱给少林寺都是少林寺白捡的,少林寺无权争多论少,正如媒体引用一名官员的话——「出家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很生动的反映了官方的施主心态,给你就是人情,还啰嗦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少林寺门票收入分配纠纷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带来的产权纠纷,即土地和文物、旅游资源的国有制度要不要坚持的问题,商业纠纷背后是政治层面的问题。
49年革命成功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国家拥有了中国全部的土地和资源。在建国后前三十年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背景下,这一转变并未导致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产权纠纷大量爆发,即使老百姓对失去产权有怨言,面对政治运动中人身安全都时刻受到威胁的环境,也不敢表达。而进入市场化时代,产权纠纷就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少林寺的门票纠纷本质上和各地的征地拆迁纠纷是一样的,都是国有产权之下民众没有保障带来的问题。人们感慨改革开放30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然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的本钱无不是来自于前30年国家掌握一切的革命成果,后30年只不过是把前30年大量无缘无故破坏、荒废的资源拿出来经营利用而已,如果没有前30年获得的资源,后30年的经营也就无从谈起,所谓成就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两个30年不能相互否定的逻辑不外如是。
媒体报道登封当地政府抱怨释永信这些年地位提升后变得难打交道,相比登封一个县级市,拥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身份的释永信确实级别更高,也能够接触到更高层面的领导。然而,释永信的这些身份都是体制赐予的,在少林寺与登封政府的争端之中,站在登封政府背后的是国有制,这是体制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恩主的根本和恩主的宠物之间的争端,恩主会站在哪一边是不言而喻的,登封政府实在没有必要担心或抱怨释永信的级别问题。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96110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