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漆:从「建制工会」骑劫看占中后的社会工作 请看博讯热点:占领中环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7日 转载)
十月二十五日,大公报引述工联会属会,由立法会议员(功能组别-劳工界)、注册社工邓家彪担任主席的「香港社工及福利员工会」的声明指,工会「呼吁属下一万九千多名位社工和数万名业者坚守岗位,为弱势社群和受情绪困扰的市民提供服务。」翻查报导,在警察使用武力清埸翌日,即九月三十日该工会发出相关声明不建议社工罢工。
首先,根据香港职工会统计年报2013的资料显示,该工会(1257)的申报会员人数为63人。而根据社工注册局的资料显示,截止2014年10月,香港的总注册社工人数为19,253人。若报导「属实」,则已误导读者,认为只有63人登记的工会可以代表「属下」一万九千多名注册i社工,即本港超过90%的注册社工都是该工会会员。若非如此,如大公报误会了该声明的字眼,何以直至十月二十六日,亦未见该工会就大公报的报导如实澄清,实在令人汗颜。
而作为注册社工,即该会主席邓家彪先生,对此事理应责无旁贷,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向有关报章指出错误的资讯,而非像特首一样,透过网上的社交媒体交代。我认为是其是、非其非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素质,如该工会主席欠缺以上的特质,除了予人「刻意骑劫」大部份社工的错觉之外,也让这个毫不代表大多数社会工作者的工会更加形迹可疑,怀疑其价值观及取态。
而事实上,在占中运动发生以后,社会工作在社会的角色已经暗地掀起波浪。
首先,工联会属下的「香港社工及福利员工会」发声明反对同工罢工。在警方清场时对集会人士使用催泪弹(名为催泪烟)及胡椒喷雾之际,工会竟然意图把社工对暴力零容忍的立场与为受影响的情绪提供情绪支援服务混为一谈,实在令人遗憾。
作为社会工作者,甚至作为一名社工学生,都很清楚需要把服务对象的福祉放于首位,也深信专业的同工和社福机构,在考虑罢工行动的同时,也深切考虑到对服务的影响而作出人手调整,而罢工的原因,是社工对于暴力清场的愤慨,而非旨在影响服务使用者;所以该工会实在无须担心罢工影响服务,反之看到社会出现暴力的时候,又岂能无动于衷呢?
此外,在占中发生之后,特首主动承认政府在青年工作中有未完善的地方,未来将要大力推动青年工作,同时要用「教育」推广基本法。早在回归以前,当年香港的青年工作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控制工具,以减低青少年对于反社会的负面情绪,维持社会的稳定。把香港的社会问题,归咎于青少年是动乱份子。回归十七年,时任特首的梁振英仍然意图把占中的政治问题归咎于青年工作的维持稳定工夫不足,却为自己未能在香港实现民主真普选、经济以外的民生工作开脱。
是次占中揭示的,不单单是香港年青一代对民主和真普选的追求,同时显露了社会在房屋、教育、经济和向上流动等议题上的失责。由于政府施政欠佳,导致不少青少年都寄望在获得真普选和民主的社会之后,可以改变香港现时的政治乱局和处境,减少政策向商界倾斜以及改变社会无力监察政府的现实。相反在是次的运动,特首不只未有「政治问题、政治解决」,反之让运动成为治安议题,推动警民冲突。
在不少警民冲突和武力对待集会人士之后,数以百计的社会工作者抵达湾仔警察总部行使报警的权利,举报罪案或预防罪案发生乃公民的责任和权利,却被警方肆意改路,做成社工围堵警察总部的假象。就这件事,不只一次听到有舆论认为社工在这件事上向警方施压、甚至不应该报案,应该大事化少、少事化无,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市民的情绪,而非「非理性」地组织报案行动。
又有言论指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占中立场表现中立,理性,不应该参与犯法行为。同时,有亲政府的言论更质疑社会工作者总工会及各大院校的学生参与占中,是显示了香港继教育和传媒而外,社工的沦陷,有院校更看似推波助澜,扇动学生以争取民主为名,实推动占领、破坏和影响经济的活动。
作为一名社工学生,我特意翻查社会工作者注册局中有关「工作守则」的部份,看看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运动上,可以有什么的角色和角度。除了「摆街站」支持警方清埸和执法之外,还有什么是该工会给我们的反面教材。
根据「守则」,在第一部分-基本价值观及信念中指出:
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以及
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而在第二部分-原则及实务中与社会有关一章中又指出:
当政府、社团或机构的政策、程序或活动导致或构成任何人士陷入困境及痛苦,又或是妨碍困境及痛苦的解除时,社工认同有需要唤起决策者或公众人士对这些情况的关注。
社工认同有需要鼓励社会大众在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制订和改善社会政策和制度。
据本人理解,是次占中运动,正正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并需要推动因社会不民主而出现的不公平处境,而阻碍社会的每一分子可以获得社会的保障和福祉。而在一个不公义、不民主以及未能有效监察政府或促使政府向人民负责的情况下,将令社会大众陷入困境与痛苦之中。再加上政府施政失效,导致民主以外相关的民生、房屋以及经济问题,都直接影响了香港市民的生活。所以社工最基本可以做的,是让服务对象看到时下制度对他们的影响。
所以本人认为,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运动的角色,或者在香港的社会工作中,情绪支援是重要,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有什么角色呢?我们是否不应再甘于扮演维持社会表面稳定的角色。是因为从学习或不少同工的分享都感受到,一时的情绪辅导或抒缓,只能止一时之痛,但对不少服务使用者的处境和需要,根本没有作出结构性的改变。而社工由二千年以来,都应该感受到社会制度继续维持不变,服务对象将仍然面对生活的困境。
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在占中运动开始以后,应该开始觉醒,时刻警醒自己不再甘于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而应务实和直接地与服务对象探讨他们的公民权利、社会参与和话语权等公民概念,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社会不公义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了解社会制度对他们自身处境的剥削。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运动,推动服务对象成为更积极的公民,倡导他们就政府发表意见,让他们明白争取民主政制与他们息息相关。
我在这个运动中,看到不少院校的社工同窗都用不同的方法,摆脱「维稳」的阴影,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准社工,理应比现职同工更少包袱和考虑。再加上社会有不同的声音都寄望年青一代和学生能推动整体的社会改变。作为社工学生一员,更期许所有的同窗,都能好好装备自己,无论在实习或未来就业的路上,都继续坚守信念、莫忘初衷从学院和社工价值而来的信念,让政府明白政治问题,政治解决。
自从河蟹社工、市区重建局用社工作为收楼的代理人、甚至用社工压止社会问题和负面情绪,已经令不少社会工作者「无肉一身腥」、维稳味浓。再加上早前发动大学的社工老师劝吁学生离开集会,已经让社工陷于万劫不复之地,予人离地九丈远之感。长此下去,社工行业可以提早达成目标,不是社会不需要社工,而是社会不再相信社工。
虽然,近日政府应该只懂着眼于清场与否的讨论之中,但不得不强调除此之外,政府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和工作,去实际地改善香港的民主和民生。诚如上文提及,是次占中引爆的,不只是市民对民主的渴求和对政府就此事件处理手法的不满,更加把潜藏的施政盲点和政策问题一次过浮面。此时此刻,政府需要痛定思痛,别再妄想用一些虚有其表的工会以及舆论来虚应市民和社福界。
来源:香港独立媒体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1406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