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白羽:对上海踩踏事件的政治性批判纯属扯淡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月06日 转载)
牛白羽 中美政治学者

「没有经过本地献血染红的经验都是没用的经验」,听起来好像冷酷无情,但不幸的是事实却经常如此残酷。
导致36死47伤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是2015年初令人最为悲伤的新闻,已因连串重大灾难为世人所讨厌的2014年以这样的群死群伤性事件惨烈收盘,实在令人无奈又哀叹。
毫无疑问,上海踩踏事件是人祸而非天灾。在中国管理最完善的特大城市出现这样的灾难,城市管理者负有重要责任,有关部门和个人必须要认真检讨,也必须要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这个事件不能就这样了结,中国其他城市的管理者们也要从这次事件汲取教训,每逢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时,如何在公共场所维持好秩序,考虑好各种潜在风险、制订好各种应急预案,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考验一个城市管理者是否足够现代、足够能干的重要标准。
人命关天,生命与人而言是最可宝贵的稀缺资源,只要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而且在每一个个人的背后,还都关联着好几个家庭和亲朋好友,任何一个人的猝然去世,都意味着更多家庭或个人的崩溃,并可能由此而陷入到暗无天日的灰暗人生。也正因为此,任何城市管理者都不能放过这次事件,新闻和评论人士也不能放过这次事件。在群体性活动的风险管控上,城市管理者们必须以对民众负责的态度组织好、管理好每一处安全细节。若干年后,如果上海踩踏事故还能给人留下记忆,希望留下的不仅只是伤痛,还有这些教训与管理方式的改进。
事实上,这次上海踩踏事件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也具有其必然性。偶然性在于,像外滩举办的迎新活动,消息说其实每年都在举行,而且恰巧是在今年迎新主场已经转移到外白渡桥时却猝然发生;必然性在于,在人口存量极大的中国特大城市内,或者还包括其他一些大中小城市在内,以目前尚不够完善的管理经验,这样的悲剧性事件发生,只能说或早或晚都必将发生。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把各种偶然性考虑进去,并把必然性背后的各种潜在风险尽力消除。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来说,「没有经过本地献血染红的经验都是没用的经验」,这样的评论听起来好像冷酷无情,但不幸的是事实却经常如此残酷。要知道中国有着特别巨大的人口存量,天生的又爱凑热闹,喜欢聚群行动,当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同时行动,谁又能保证永远不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当上海踩踏事件发生,要求城市管理者检讨反思、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是一回事,但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到这背后的很多实际情况?就好像每年中国的春运,很多人吐槽骂人,也有不少人拿发达国家的经验作比,所有这些批评,是不是都忽略了一个人口的数字基数问题,当上亿人每年春节在路上移动,迁移人口数量超过整个欧洲和美洲的总合,人类历史上又有哪个国家遇到过类似问题?
上海踩踏事故,是现代城市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难题。事实上,类似的难题还不仅这些。随着现代城市建筑和交通的变化,超高层大楼灾难、地铁灾难、人群密集处恐怖袭击灾难、另外还有停水停电以及由此带来犯罪潮等都应该引起城市管理者的足够警惕,也应该让评论者对此类问题有个科学认识。不能够一出这样的灾难,就无限上纲上线,弄得好像这个国家的管理者都低能蠢货一样,这是偏激的毫无意义的言行。灾难就是灾难,灾难所以能发生,就是因为其具有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不能够一发生灾难,就不考虑实情,将灾难往政治上靠,在制度上找原因。事实上,当我们今天再回顾当年发生的动车撞车事故,是不是就发现当时的舆情在悲愤中有被扭曲之势?
这次上海踩踏事故发生后,有许多评论一涌而上,和当初动车撞车事故极为类似。这些评论中绝大部分是抱着对生命的尊重,抱着对上海城市管理的反思而来,但另有很大一部分,却毫无头脑、也毫无由头得把矛头对准了执政党和政府,就好像是执政党的无能和上海市政府的放纵造就了这场事故,有些自以为是的评论甚至把中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放到了和印度一个层级。这些标准装配的评论,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到底是不是合乎事情,是不是足够客观,是不是有积极意义,又有谁认真考虑过呢?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面临着许多潜在风险,美国能拍这么多城市灾难片,就是因为他们先进一步,对超级城市的风险有比中国更深的体会。
当有灾难突发时,批评与煽情很容易,如何将评论建立在客观事实上,在评论的过程中又提出中肯的建议,这才是最考验人的事情。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921001
|
|
|
|
|